近日,河北省教育厅正式公布第二批“河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以我校中药学系主任赵春颖教授作为负责人的中药学教师团队,凭借卓越的综合实力与突出的育人成果,成功入选。这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彰显了学校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与科研创新方面的深厚底蕴。 中药学系作为河北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底蕴深厚,成绩斐然。中药学教师团队不仅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多类优质教学资源,更锻造了李保国省级先锋队,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先进集体。团队成员屡获殊荣,汇聚了国家中药材产业扶贫技术指导专家、河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体专家、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河北省中医药教学名师、“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中药材种业创新团队、河北省中药材创新驿站首席专家等众多高层次人才,形成了结构合理、优势叠加的一流师资方阵。 团队尤为注重人才梯队的代际衔接与优势互补,形成“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不仅保障了项目的攻坚能力,也形成了卓越的人才培养体系。团队在赵春颖主任的带领下,不断挖掘培育其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成果,引导团队教师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恪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坚定信念,践行“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使命担当,弘扬“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为我校建设医科大学的目标蓄势赋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入围名单部分截图
中药学教师团队简介 承古惠今,党建领航 中药学教学团队是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该团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政治坚定、仁爱至诚、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承医精神,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精髓,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团队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心有大我、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甘于奉献,坚持产教融合,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创建了“中药惠民促发展,服务地方暖人心”的特色党建品牌,近五年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李保国式省级先锋队1个,河北省中医药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党代表1人,河北省人大代表1人,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河北省先进工作者1人;立项省级党建课题2项;获批思政课题13项(省级1项,厅局级9项);获省级奖励1项,厅局级奖励1项。 中心支柱,育践英才 中药学教学团队是一支以学生为中心,专业特色明显,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团队。该团队始终将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筑牢第一课堂思想主阵地,发挥专业优势,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五育并举”的新格局。打造以学生为中心,以第二课堂、劳动实践、美育涵养、社会服务为支撑的“一中心四支柱”育人体系,着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与实践、创新、服务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研产融合,创新引领 中药学教学团队是一支业务素质高,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学科研双师型团队。该团队始终紧扣国家重大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始终坚持把教学、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围绕中药新药研发和中药材质量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全方位推动中药学省级一流学科建设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向生产力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近5年承担课题7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25项,厅局级33项,横向课题13项,科研经费1870万元;制订地方和团体标准14项,转让技术2项;授权专利21项,其中美国1项,欧盟1项;发表科研论文186篇,其中SCI收录52篇;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省级学会科技进步奖2项,厅局级科技奖励3项。 科技惠农,岐黄传薪 中药学教学团队是一支承担中药产业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的专业技能教师队伍。始终坚持把教学、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走进田间地头为生产第一线提供技术支撑。深入乡村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160多次,受益人员1万多人,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10项,提供技术材料200多份,技术咨询600多次,在全国率先技术支持建立“热河中药花海小镇”和“燕山药花谷”两个典型示范区,技术指导中药材种植面积20万亩,辐射带动15个县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建立了16个标准化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63亿元,助力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同时开启了中医药文化宣传科普窗口,服务社会。

中药学教学团队合影
作者:人事处 中药学系(单位审核:杨坤宝) 编辑:党委宣传统战部 张喜子 审核:党委宣传统战部 周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