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文化生活
教工之家
团委
网络服务
校园安全
后勤服务
首页
· 校园生活 · 文化生活
合欢花开处,相思满南枝
发布日期:2025-11-14浏览次数:字号:[ ]

2025年教师节当天看到承德医学院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扎根大地 花开承医——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韩素华老师侧记”一文,看到了韩老师培育的新合欢树,也知道了那两株老合欢树的下落。一个多月前我还在“承医校领导助理组”群中问询老校区那两株合欢树的下落,还在怀念老校区生活的点点滴滴。

韩素华老师培育的新合欢树

2025年7月我受单位委派来到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维也纳总医院核医学科做访问学者,无意之中在维也纳大学考古研究所的楼前,看见了两株小小的合欢树,我的思绪穿越了23年,回到了2002年那个8月,承德医学院老校区的解剖楼前。

维也纳大学考古研究所前的合欢树

承德医学院老校区解剖楼前有两株高大的合欢树,树干粗壮高大,树冠枝繁叶茂,虽然不能说遮天蔽日,但乘凉避雨还是足够的。合欢树每逢6月就会开花,花期很长,一直持续到9月初,花瓣像细针一样,粉白相间,非常漂亮。在下雨天又会出现别样的美景,花瓣上残留着雨滴,晶莹剔透,会让行人驻足很久,静静的欣赏,不敢发出一点声响,生怕一点动静都会把雨滴震掉。6月又是离别伤感的季节,很多班级的毕业合照都是在这两株大树前完成的。

暑假我经常留在学校勤工俭学,合欢花会陪着我一起度过漫长的暑假。合欢树前是篮球场,年轻的我们也曾在此挥汗如雨。我是2002级临床医学专业,2007年毕业离校,是老校区毕业的最后一届学生,现在还经常怀念起在老校区读书的日子,校园虽然不大,但处处是美景,学习氛围浓厚,阶梯教室座无虚席,自习室里一座难求。上学的时候,宿舍在山下,教室在山上,每天会穿过篮球场路过这两株高大的合欢树,欣赏了它一时四季的美,但从没有想过会失去。随着学校的搬迁,移栽到新校区的合欢树并没有成活,回想起来心中难免有一些遗憾。人生也是如此,当你拥有他的时候,每天从他身边走过都不以为然,但当你突然失去了的时候,你才会在心底里保留那份想念。在人生当中,随着经历的不断增长,总有新的事物出现,但是在你记忆最深处的永远是年轻时候的那些美好的事物。大学时光是一生中最美好的,也是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因为它是一段独一无二的“过渡期”—我们拥有了成年人的自由,却尚未完全背负成年人的责任;我们体验着青春的活力,并开始形成成熟的思想。大家生活在同一个校园,几步之遥就能找到朋友。这种“想见就能见到”的便利,在毕业后各奔东西的日子里变得极为奢侈。

2025年4月承德医学院广场

2010年从石河子大学肿瘤学研究生毕业后我从事了核医学专业,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肿瘤,赶上了中国核医学快速发展的机遇期。2013年我在全国排名第一的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学习,了解中国核医学的发展。2025年我来到了有着600年历史的维也纳医科大学学习,附属医院维也纳总医院是欧洲最大的医院之一,NEWSWEEK世界医院全球排名第25位,医学影像与核医学专业全球排名第19位,了解欧洲和世界核医学的发展。作为承德医学院毕业的学子,我时刻谨记在校求学时老师的教诲,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成为学校的一面旗帜。

2025年8月维也纳医科大学校门口一角

看见维也纳的合欢花,想起母校的合欢树,心中又多了一些牵挂,心又仿佛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校。我是土生土长的承德人,在承德既有我的家人、亲人、朋友,还有我的老师、同学和母校。无论我走到哪里,对承德、对承医都有无尽的牵挂,时刻在关注着家乡和母校的发展;无论我走到哪里,都铭记自己是一名承德人、承医人,为家乡和母校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今年恰逢母校八十华诞,不能亲临现场祝贺,在异国他乡借此文为母校送上最真挚的祝福,祝愿承德医学院的明天更美好!


本文作者:高洪波,承德平泉人,承德医学院2002级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期间曾任班长、校领导学生助理、临床医学系学生会主席、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实习队长。现任北京核工业医院核医学中心主任,医务部副主任,主任医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