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来源:承德日报(点击即可查看原文)
报道原文:
白衣执甲诠释担当——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张国民
“我在非典时隔17年后再度经历严峻考验,重披战袍,重上战场,完胜而归。”回忆起当时主动参加支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张国民豪情满怀。 张国民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专业技术扎实,业务能力强。作为一名具有24年党龄的老党员,工作恪尽职守,勤奋务实,不断提升自身思想和专业素质,提高并掌握疑难病诊疗及先进技术的应用,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骨干医师等称号,并于今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3年非典来袭,他首先报名参加一线工作,作为一名青年医师,不怕苦,不怕累,主动承担多项工作任务,并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护经验,为打赢此后的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多项传染病诊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国民作为医院专家组成员,主动请缨支援湖北抗击疫情工作。2月9日,征战非典时隔17年后再度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参加抗击疫情工作。 张国民所在的河北医疗队工作地点是武汉市江岸方舱医院,需要管理近500张床位。作为河北省医疗队承德组的组长,39名组员的安危是他最为担心的事情。“我怎么把你们带来的,就怎么把你们带回去,一个都不能少。”由于不少队员没有穿过防护服,作为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老兵”和承德组组长,一到驻地,张国民便挨个指导队员穿脱防护服,佩戴口罩、护目镜。 为了更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省队党总支的批复下,成立了承德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张国民担任党支部书记,凭借平时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各级政府、单位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所有队员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到这场“战”役中来。 方舱医院作为新生事物,所有工作都是从零开始,为了使工作稳步推进,张国民认真做好方舱医疗组排班工作,指导队员做好患者交接班及质控工作,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承担起咽拭子采集、院内感染防控等培训工作,并与队员们共同进舱梳理工作流程,带组进行上级医师查房。 有些患者由于被隔离、家中亲人去世或疾病本身问题,情绪烦躁激动,这需要更多的是心理安抚治疗。“这些心理问题将直接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张国民说,为缓解方舱内紧张压抑的气氛,队员们与患者结成了帮扶对子,开展了“一对一”心理疏导活动。 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满是雾气的防护镜和密闭性良好的口罩阻挡了眼神和表情的交流,说起话来非常费力,加之方言上的障碍,经常会因严重缺氧而导致头昏脑胀。但他沉着稳定、不骄不躁的工作状态,每每都能够给患者带来信心。看到患者舒展开的眉头、平复下来的语气,收到患者发来的感谢短信,发自内心的一句谢谢,一个个深深的鞠躬,一句句的加油,心里总是暖暖的。 方舱医院患者人数众多,为了保证患者按时正常出院,必须有很好的数据统计支持,张国民便主动承担起这项工作。一个笔记本电脑便是每天最重要的工具。每天要统计近500人的各种身份信息、核酸检查结果及CT报告等,从中筛选出符合出院标准的患者,每人二十多条信息,数据量极大,为了防止出现错误,需要反复核对。 让患者早日治愈出院,是张国民最大的心愿。作为医疗队专家组成员,张国民承担着所有患者身份信息、核酸检查结果、CT报告等数据统计工作。近500名患者,每人近30项数据每天都在更新。面对冗繁的信息,必须做到精准无误。“错一项,不仅会影响后续治疗,还会对是否满足出院标准产生误判。”为防止数据统计出现错误,张国民每天要反复核对到凌晨,脑宁片和眼药水成了他必备之物。截止到3月8日,江岸方舱医院休舱,河北医疗队共管理患者626人,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出院患者零回头、医护人员零感染的战绩。 今年初,河北省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首都护城河的承德,疫情防控的压力可想而知。每天多至三四百人的核酸筛查工作,几十名危重发热患者的救治工作全部落在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身上,作为发热门诊负责人张国民再一次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重大。 每天要面对不同的患者,要接听上百个电话,甚至睡个安稳觉都是奢望,但是他依然没有怨言,默默承担和奉献着。仅2021年1-2月共进行外省市返承人员核酸筛查3700余人,收治发热留观患者557人(其中危重症患者112人)。经过艰苦努力,张国民和他的团队再次看到了抗疫胜利的曙光,也看到了整个民族勠力同心的磅礴力量。 抗疫经历刻骨铭心,平时工作中默默坚守……张国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在危难面前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情怀,彰显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承德日报记者 孙涛 编辑:党委宣传统战部 范萌 审核:党委宣传统战部 王海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