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风采展示
相关文件
首页
> 师德师风 > 风采展示
【最美承医人】杨贵明:躬耕实践埋头干 春蚕坚守吐真丝

发布日期:2016-09-29访问次数: 字号:[ ]


    编者按:杨贵明,硕士研究生导师,承德医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承德市委员会副主委,民建河北省委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林业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科技成果评审专家,承德市专家协会理事,承德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承德市政协常委,承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桑叶茶的研究与开发”获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桑叶茶的加工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担任多家学术报刊杂志编委。2015年他主持的河北省林业厅项目“桑树林饲料种植模式和利用技术研究”,已通过技术成果鉴定,已经进入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阶段。

    杨贵明作为我校蚕业研究所所长,三十多年里扎根田间地头、服务广大人民,作为我校“李保国式”人物代表,他始终把改善桑蚕品种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为人民谋福利、为学校争光作为光荣使命。

    1983年,刚刚毕业的杨贵明被分配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特产蚕桑研究所,当时他心想“我本人既不学蚕,也不学桑,到蚕桑研究所能干什么呢?” 但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及探索,他的思想观念逐渐转变,并热爱上了桑蚕工作,不断把自己所学专业土壤农化的知识应用于蚕业科研。

    科研创新是时代潮流。2009年,他以个人名义向政协提交了《组建承德市农科院整合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案和《对我市农业科研体系的调研》报告。2010年,他又以民建和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的名义向政协提交了“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尽快组建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建议。在传统蚕桑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的形势下,他带领团队创新性地利用蚕桑降血糖功效,将蚕桑药用,实现实用与药用的结合,使科研项目无论在项目级别上还是在经费数额上,都达到了研究所的较高水平。兴趣爱好是创新基础。他怀着对桑蚕业的浓厚兴趣,积极与相关产业部门搭建合作桥梁,主持承担河北省林业局项目“桑树饲料林的营造模式及利用技术研究”、与北京市农科院协作承担科技部项目“山地桑药立体化种植模式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百万元成果示范推广项目“冀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经济型桑树新品种推广示范”、与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协作科技部项目“蚕桑种质资源研究—河北省古桑种质资源调查研究”。

    在农业从业劳动力日益缺乏的年代,杨贵明特别强调“劳动创造人本身”。他亲自带头在田间试验,进行修剪、起苗、整地、挖沟、除草、施肥、浇水等农务工作,他说道:“别人是在开小片荒,搞自留地,我是负责人,我更应该开大片荒,搞责任田,争取来的科研任务,应该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多干点工作累不到哪里,还不用到健身房就能够全方位地锻炼身体。”他责任意识强,团队意识重,把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放在心中,把肩上的责任放到首位,处处考虑研究所的发展。他说:“人要有一颗责任心,说得再好,不如做得实在,这一生中总是要留下点什么。”多年来,他为务农工作者提供了多方面的发展途径,真正做到了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儿。他回忆起,有一年下暴雨,雨水没过膝盖,他独身一人来到后山查看作物,双脚陷入深坑中。“那时多多少少有些害怕,但我认为那是自己应该做的,是自己的责任所在。”

    2001年6月,在研究所并入承德医学院后,他及时调整了科研方向,拓展了药用植物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领域。作为全所学科学术带头人,他注重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年轻学术人员培养。他建议年轻人,做事情不要畏手畏脚,要充满闯劲儿,勇于开拓。

    似蚕无闻,他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专心致力于科研研究;如蚕奉献,他坚守岗位,兢兢业业,身体力行于田间试验。杨贵明凭借实事求是的行为准则,以身作则的工作精神,带领蚕业研究所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承德医学院科研事业增光添彩。


杨贵明指导桑树防治




作者:齐博旭 韩倪 仲雪静 杨紫楠

编辑:范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