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种职责让她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一种信念让她奉献自己全部的爱;一股干劲儿让她赢得了属于自己的“掌声”。严格为师、亲切如友,她用自己的爱为学生建立了一座座指引方向的灯塔。她就是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李晓敏。
李晓敏,1975年6月出生,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现任我校心理学系副主任兼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治疗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系统讲授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治疗学》和《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以及本、专科各专业的公共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曾主持和主研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资助经费重点课题等课题,发表论文近20篇,编写教材4部(任副主编1部,编委3部)。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承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河北省先进德育工作者、承德市新长征突击手、承德市青年志愿者行动优秀组织工作者、我校优秀骨干教师,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授课教师”、“优秀教师”。
2000年本科毕业的她被分配到我校护理学院工作,先后担任1999级和2002级年级辅导员。独自承担护理系2002级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她以“育人”为核心,本着“内强素质 外塑形象”的原则,用独特而人性的育人方式和踏实肯干的精神培养了许多优秀毕业生。在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方面,她常常会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研究新形势,分析、探索新思路,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使他们认识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性。她擅长为学生创造发展个性和施展才华的平台,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她说,“你不为学生去想,学生就去想别的。因此,我们要动一动脑筋,想一些办法,让学生自己找事做。”创办“E”声有你俱乐部、组建天使“ABC”志愿者服务队等,寓教于乐,使同学们的个性和才华充分展现。2006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师。她看似严苛的外表下,更多的是她对学生的良苦用心。回忆起做辅导员的这段时光,她脸上绽放着温暖而自豪的笑容。她说,虽然累点,但是收获的却是孩子们的款款真情。
以最初的学生辅导工作为起点,凭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自2002年起她开始了心理学的学习、工作之路。2002年至2005年期间,她前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进行“医学心理与心理咨询治疗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并于200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获得心理测量资格证书。2004年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同年,她开始承担我校新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任务。
从最初的手写教案、深夜备课,到耗时费力的数据整理、调查分析,迄今为止她已累计为 8922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筛查并建立档案。她形象地将心理咨询比喻为“缝合心灵的伤口”,为了保证每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专业的咨询、指导,使心理咨询工作有序、合理地开展,她与心理学系的其他老师分别为筛选出来的学生进行个别或者团体心理辅导。由于咨询工作对隐私、环境的特殊要求,她们需要用心感受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开展交流、疏导工作。有时面对情绪激动或者失控的学生,她们会以朋友、倾听者的身份安抚、陪伴他们直至情况好转。但咨询形式的多样、独特性,也会使他们的努力受到质疑,在有些人看来一次心理辅导也许是在简单的做游戏,但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那都是一次自我心理的展现和剖析,也是老师打开她们紧闭的心灵之门的关键。本着对每个孩子的负责的态度,李晓敏老师常常是早出晚归,却依然热爱这份工作。她说:“多带一个组,就意味着有12个同学的人生也许会因此不同,辛苦些也值得,这样才是有价值的。”心理学系主任杜玉凤每每提及李晓敏老师总是亲切地叫“我们晓敏,我们晓敏”,在杜玉凤眼里她是个宝。
守望心灵,呵护成长,她用自己的关爱一丝一缕地温暖每个渴望健康快乐的学生心房,用自己的青春一点一滴地书写教师尽职尽责的华美篇章,用自己的不懈努力一步一印地感恩母校的哺育培养。
校友寄语: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承医热土,无私的给予我阳光和雨露,无限的给予我力量和智慧,流入血液,融入灵魂,成为我永恒的精神家园。感谢过去在我的生命中与我相遇的每一位师长、同学、朋友,在生命轨迹中有缘同行,让彼此的生命线有了交集并且彼此滋养,我们共同丰富了这幅画卷,在未来的日子,依然坚定前行,汇聚众志,传承医精神,绘承医锦绣!
李晓敏工作照
编辑:周文娟、范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