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庆祝建校75周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医精神,学校党委宣传部选派优秀学生记者在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委员的带领下采访参加抗美援朝战役的我校健在的七位老校友中的赵凤岭、张喜茹老英雄,对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专题报道。硝烟已经远去,英气长存,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远值得青年学子敬仰学习传承。
追忆往昔岁月,弘扬抗美援朝精神——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张喜茹 张喜茹,男,中共党员,生于1933年7月。1947年8月参加革命,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多次荣立战功,1979年11月转业到我校后,曾先后担任我校工会副主席等职务,1994年1月离休。 
雪漫残阳,冰著寒山,丈夫矢志,为振国威。抗美援朝跨国门,鸭绿江上啸马奔,保家卫国雄心在,何惧无回踏征程。今年是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每当回想起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总是令人感慨万千! 笔者有幸采访到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我校离休干部张喜茹。在老英雄的缓缓叙述中,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徐徐展开。 忠心许国,艰苦奋战。1950年10月8日,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年仅十几岁的张喜茹,随19军团65军奔赴鸭绿江边。当时的鸭绿江江面结满冰,志愿军仍然在这样寒苦的条件下跨过鸭绿江。天寒地冻,但战士们保卫祖国的心热成了一团火。张喜茹说,当时的战士们一提到保卫祖国,个个情绪高涨。为了祖国的安危,民族的未来,为了让新中国立身于世界,他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当时,粮食物资供应不足,对面的敌人吃的是牛肉罐头,而于我们的战士,一捧炒面一捧雪是常态,甚至有时只能靠吃野菜维持。双方武器装备也更是天差地别。美国人的飞机在头顶呼啸,而志愿军却是靠着小米加步枪撑过一个又一个寒夜......峥嵘岁月苦,难撼英雄志,保家卫国,舍生忘死是他们不变的信仰。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抱着必胜的信念,誓死保卫国家,是他们坚定的诺言。 战友情深,痛惜死别。在抗美援朝战争的三年中,作为一名通讯员,张喜茹的任务是保证通讯电话的联络信息通畅,他有两名同为通讯员的战友。但战场上常发生突发事件,危险也时刻伴随着他们。张喜茹说起在战场上大家互相掩护,战役结束后,他在战友提醒下才发现,自己帽子上已被子弹打破了两个洞,漏出了旧的棉絮。环境险恶,战友情却温暖心田。老人说,战友们互相关心,同甘共苦,一件棉服大家轮换着穿,破了跑了棉也不舍得丢,有了食物,即使饥肠辘辘也没有人争抢反而互相推让。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两名战友为了连接被炮火轰炸断裂的电话线,不幸壮烈牺牲。再提起往事,年近90岁的张喜茹忍不住红了眼眶。但那些不为人知的名字总会有泪水记得,化为最艳的朱红刻进岁月骨髓,流淌在中华民族精神中,映照着华夏儿女每颗拳拳爱国心。

铭记战争,弘扬精神。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1953年11月份左右,张喜茹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国。回想起战争中百姓的住所被轰炸一空,为了躲避战火,不得不住到防空洞,颠沛流离,食不饱腹,让他更加明白和平的难能可贵。穿上军装,张喜茹感触良多,那一块块充满意义的军功章令人肃然起敬。抗美援朝战争已过去70年,死亡的胁迫早已淡褪,当年的残迹也渐渐消亡于历史,然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光辉典范的志愿军战士们。 珍惜幸福,砥砺前行。时代发展,现今的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万象更新,张喜茹目睹着祖国的发展进步,感慨良多。他寄语承医学子:“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生在这样的盛世,应好好学习,发挥好桥梁作用,跟上新时代,建设新时代,为人民健康做贡献,为中华民族做贡献,听党话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富强奋斗终生!”
硝烟已散,壮志永存——访我校抗美援朝医疗队队员赵凤岭 赵凤岭,女,中共党员,出生于1934年11月。我校自1950年11月起分四批共派出239人组成医疗队参加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作为其中的一员,当时在我校护理专业二期就读的赵凤岭于1951年加入我校抗美援朝医疗队并奔赴战场。战争期间,赵凤岭不顾生死、不计辛苦悉心照料受伤战士,于1952年荣获三等功两次;回国后重拾学业考上我校医疗专科,1958年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学校办公室主任等职,1989年退休后返聘五年。赵凤岭始终追随党的脚步,以热情和真诚对待自己的每一份工作与职责。

“一腔热血写春秋,浩气冲天射斗牛。”稚气的脸庞上映照的是保卫祖国的决心,稚嫩的肩膀上扛起的是保护人民的责任。十七岁的年纪面对的不是繁花似锦的安宁生活,而是硝烟滚滚的战场。她用日复一日的守护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编织出伤员的安宁一隅,她用无微不至的照料在炮火连天的硝烟里挽救伤员的生命。 青春年少正当时,不负国家不负民。1951年的春天,17岁的赵凤岭主动请缨,甘愿赴朝,坚强无畏,视死如归,怀揣着保卫祖国的荣誉感与面对战场的紧张感跨过鸭绿江。她说,那一刻,心情是复杂的。她明白,当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刻,她的身后站着的是万万千千的中国人民,是百废待兴,亟待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她想,除非战争胜利,否则绝不后退一步。 
我校欢送抗美援朝医疗队队员 1951年3月,赵凤岭随热河省医疗队并入东北军区抗美援朝医疗大队后,立即开始运送前线伤员至国家边缘的医院。“战争的炮火声近在耳边,天空中敌人的战机不停地轰炸。”赵凤岭回忆起运送伤员的情景。赵凤岭用瘦小的肩膀背负伤员,从前线赶往运送地点,运送地点设置在刚被轰炸后的杨德火车站,火车站里一片废墟,废墟里有曾经运送货物的火车,那辆火车记载着赵凤岭的主要工作和那段艰苦的岁月。每个车厢里有50名伤员,却只有一名护士,那就是赵凤岭。那时敌人的战机经常在天空中呼啸,伺机而动。为了不暴露位置,保护伤员,火车只在夜晚行进。白天赵凤岭要为50名伤员打饭打水,照顾伤员的时间不够就用自己吃饭的时间来凑。等到夜幕降临,伤员们睡去,她仍然坚守在伤员们的身边,手持手电筒,一遍遍的检查伤员们的情况,直至三四点才坐下靠着墙角稍稍休息,但仍然不敢睡熟过去。“有一回呀,我迷迷糊糊地听到有人呼哧呼哧地呼吸,我马上站起来顺着声音找过去,发现有名伤员发起了高烧,伤口溃烂生了蛆虫。”赵凤岭回忆到此,不禁哽咽。火车刚运送伤员到达目的地,就立即又往前线赶去。后来她跟随队伍辗转过很多地方,期间,生病了就硬扛着,始终把病员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赵凤岭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后,还会悉心安慰伤员,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为伤员朗读那本已经快被翻烂了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此来重燃伤员的信心。“我一遍一遍地告诉他们,身体肯定会好的,祖国还需要你们来建设呢,他们就慢慢恢复了信心。”被赵凤玲的真诚和热情感动到的伤员们,也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 习近平主席说,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赵凤岭以自身为例在抗美援朝战争里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她不惧危险,不忘初心,在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里护送照料了一批批伤员,挽救了无数生命。“保家卫国,不顾生死,不怕困苦,团结一致。”这就是赵凤岭的抗美援朝精神。
1953年回国后,赵凤岭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1958年她于我校毕业并留校,继续她所热爱的医学事业。赵凤岭说,哪里需要她,她就奔赴哪里。后来她服从组织调配进入党委办公室工作,不计报酬,尽职尽责,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即使到了现在,她也坚持参与党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笔记本用完一个又换一个,不曾停歇。 “承德医学院是一所具有红色光荣史的医学院,你们应该为自己能够进入这所学校感到光荣。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真本领,才能为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贡献。”这是赵凤岭作为一个承医校友对所有承医学子的期待。
时隔七十载,山河已无恙,但那段悲壮辉煌的历史,时时让我们魂绕梦牵。英雄气魄垂千古,国际精神召万民。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光辉典范的志愿军战士们!他们为和平而战的伟大精神,为正义而战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铭记。
作者:校报记者站 编辑:宣传部 范萌 审核:宣传部 王海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