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
创建动态
校园文化
志愿服务
道德建设
首页
> 专题网站 > 精神文明建设 > 创建动态
【转载】承德日报:17 岁骨癌少年离世捐献遗体

发布日期:2016-06-17访问次数: 字号:[ ]


    本报讯(记者赵可会,通讯员宁利勇、徐瑞)“我想将我的生命在另一个人身上延续,更想回报社会爱心人士对我的捐助。”这是刘世伟生前常说的一句话。6 月12 日凌晨3 时15 分,17 岁骨癌少年刘世伟离世,按照他的生前遗愿和签订的遗体捐赠协议书,家人将眼角膜捐献给了内蒙古红十字眼角膜库,遗体捐献给了承德医学院。

    今年17 岁的刘世伟,是围场天卉中学的一名学生,2014 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被确诊患有恶性骨肉瘤,手术费用需要80万元左右,面对突如其来的恶讯,让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刘世伟的病情传出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高度关注,该县内外部分企事业单位、个人和围场爱心群成员纷纷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筹集善款60 多万元。为回报社会,刘世伟生前和他奶奶、父亲祖孙三代在县红十字会的中国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申请登记表上签了字。

    “多亏了好心人的捐助,他的生命才得以延续,才能够在医院接受治疗。”据刘世伟的家人介绍,今年3 月21 日刘世伟突然高烧,辗转围场县医院和中医院两家医院,这段时间持续高烧,肿瘤已转移到了肺部,左肺腔全部积水,6 月12 日凌晨3 时15 分,心脏停止了跳动。

    接到这个消息后,该县红十字会立即与承德市和内蒙古红十字眼角膜库取得联系,当日上午8 时20 分,内蒙古红十字眼角膜库医务人员将刘世伟的眼角膜进行摘除,并送至内蒙古红十字眼角膜库进行保存。 

    内蒙古红十字眼角膜库主任候新培说,刘世伟的角膜质量非常好,目前有三个患者在等待,需要角膜恢复光明,这个角膜材料是最好的,对于恢复视力也会更好。

    承德医学院解剖实验中心主任马泉说,我们将把刘世伟遗体用于医学研究、病理解剖、医学教学,让医学院的学生们对这个病有更深的研究认识,为以后的病人更好地服务。


编者感言:

    有些人在生命终结之后,一群本科生、硕士生向他鞠躬,尊称他为“无言的良师”。他们就是捐献遗体供科研使用的志愿者。

    在很多人眼里,死亡意味着冰冷和僵硬。可在医学生眼中,被尊称为“无言的良师”的逝者,却在身后依旧贡献着自己的余温。

    我校师生会永远缅怀、纪念刘世伟及其家人的大爱并感谢他们对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





编辑:范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