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学校要闻
学校公告
教学科研
院处动态
学生活动
视频新闻
首页
· 学校新闻 · 学校要闻
365医药网对李学斌教授的专访——心律植入装置感染:从提高理念到普及技术
发布日期:2015-07-10 作者:宣传部编辑整理 浏览次数:

    365医学网:李教授,您好!由中国心律学会主办,中国心律学会心脏起搏工作学组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同承办的“全国第三届心律植入装置感染与处理研讨会”将于2015年4月3日-5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作为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与前两届会议相比,本次会议都有哪些亮点值得大家关注?
    李学斌教授:本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了,而近年国际上心律失常的年会,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的心律年会,都把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及起搏导线处理问题当作起搏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学术研讨。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非常多,主要是因为现在起搏器安装的越来越多,问题也就暴露的越多。就好比汽车卖的越多,4S店可能面临的问题也越多一样。我们已经举办了两届研讨会,第一届的重点是指南的修订和学习,也就是对新指南的宣传教育。过去有些病人发生导线断裂、导线感染、起搏器故障时,导线能不能拔,一些医生就有疑问,也存在各种争议。于是,我们就告诉大家,指南已经修改了,应该首选拔除。这些年,我到全国各地去宣讲,就是不断告诉大家,出现感染导线保守治疗是很难成功的,过去的少数保守成功的病例数十分有限,随访时间不足,不足以被充分认识。通过“全国CIED感染与处理研讨会”的大力宣传与推广,对于装置感染后“电极拔除、系统整体移除”的根本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广泛共识,并且已经在2013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CIED感染诊断和处理指南。从更新治疗理念的角度与世界学术主流接轨。经过这些年的培训,大多数的医生已经知道面临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去处理。但是由于一些医生处理问题的经验有限,就把很多病人转到有经验的中心来,初步达到不要乱处理,不要过多进行保守治疗的这样一个目的。
    到第二届时,因为大家有了一定的提高和认识,我们就把更多技术引进了中国,主要给大家介绍导线拔除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包括一些技术应该怎么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积累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尽管我们已经处理了这么多的病例,但是问题还是非常非常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医生的经验是需要不断积累的,而病人是有风险的;二是我们目前用的工具还不十分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也还是有相当多的医生仅凭借自己的有限经验处理病人,造成很难收拾的地步,这样的病人转到我们医院来处理时已经非常棘手了;三是我国仍然面临着CIED感染处理不规范的严重问题。尽管已经大力推广“系统整体移除”的治疗观念,但是不可否认,“保守治疗、离断电极”等不规范方法依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仍将是我们在未来需要长期面对的严峻挑战。
    此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在未来CIED感染处理、电极拔除领域将要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无功能电极和召回电极的处理;ICD除颤线圈的数量、难度的增加。这两个难题已经在其他欧美国家表现的较为突出。随着我国CIED植入人群的增多、装置种类的多样化,上述难题必然成为未来将要面对的挑战。应该说,我们医院也不可能完全承担大量感染和非感染病人起搏器并发症的救治,所以今年还是要把相关技术逐步推向全国,让更多的医生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因此,与前两次会议相比,本次会议更加注重实用性,更重视遇到病人怎么处理,更重视其他一些相关的技术问题。会议期间,我们组织了大量的病例,也准备了大量的病人要进行手术的演播,邀请了国际上顶级的专家出席会议,希望达到让更多医生遇到问题时知道如何去正确处理的目的。要让更多的医生明确知道哪些病人是可以处理的,哪些病人是有风险的,需要到有经验的中心去处理。
    当然,整个研讨的主线最重要的问题仍是如何避免感染,所以预防永远是讲不完的课题。最好能永远都不要走到感染这一步,更不要因为你前期的感染或者处理的不良,造成更严重的事件,例如引起病人感染的加重,甚至是出现感染性的心内膜炎。所以会议的主题从过去的提高理念,到更重视实用性,对技术进行普及和推广。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起搏器感染只是起搏器最严重、最常见、最棘手的一种并发症。类似的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病例,有人病人并不是感染的病人,如ICD导线破裂,起搏器导线断裂,就是这个东西不能用了,这时起搏器要不要拔,是不是和感染同等地进行处理,也是目前国际上有争议的话题。可能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治疗决策,所以会议会对无感染的病人进行一定的延伸,引申的东西可能会更多。
    本次会议将有来自全国各地200多位起搏器专业医生参加,他们都是一线有经验的专家,我们希望大家真正能坐下来讨论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会上我们会将一个最新的英国指南印发给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在讨论中发现我们和英国的不同之处,对我国的指南进行修订。前两届会议的经验表明,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是增加与会者直接经验的最佳方式之一。也是最直观、最具体的方法。因此,大会缩减了主题发言的数量,而是增加了具体病例汇报及讨论的时间。
    365医学网:对于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危险因素,过去一般认为,感染率的升高主要与高植入数量,患者高龄及伴发多种疾病相关,您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有哪些感染的危险因素?
    李学斌教授: 感染的危险因素远远不止这三项,除这三项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有这样几个。一是更换比率升高。目前已经明确,植入装置更换与初次植入相比,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Johansen等研究表明,丹麦3.6万例患者的随访结果表明,起搏器更换后感染的发生率为2.06%,而初次植入后感染的发生率仅为0.75%。二是植入医生的经验。植入医生的经验与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经验少的术者,ICD植入90天内感染的风险增高,机械并发症如脱位、心肌穿孔、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此外,增加的感染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还包括未能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植入2根以上的电极导线,术后早期的再干预治疗,感染装置的再植入,植入复杂的装置(如CRT-D)。
    另外,在我国开展起搏器规范化培训较晚,植入CIED医师分散在全国和多级医院,术者经验差异较大,缺乏规范的起搏器管理(随访),缺乏电极导线拔除专业医师,缺乏对CIED感染(包括血行感染)的认识及正确防范与处理规范以及缺乏高等级无菌导管室也是CIED患者发生感染的重要原因。
    365医学网:我们看到,国内CIED感染防治的形势依然严峻,临床医师相关技能的培训尤为重要。能否请您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介绍一下相关的培训要点以及团队协作情况。
    李学斌教授:这两年来,本人在各个学术会议上强调国内起搏系统感染处理及导线拔除现状的严峻性,但是个人的推动还远远不够,所以希望媒体也能更多关注这一问题。另外,对专科医师导线拔出方面的培训也应该引起业界专家的重视。电极导线拔除是一项有创操作,需要专业培训以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从事这项工作的医师应该进行拔除技术和并发症处理等方面的相关培训。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重复和实践才能取得足够的经验。更加宽泛的临床模拟方案也有利于医疗团队的建设和应对紧急情况时的反应。模拟系统将成为初学者培训以及保持医师技术状态的重要方法。培训需要在经验丰富、手术量充足的中心进行。指导人员需要具备75例以上电极导线拔除手术经验,并且安全性和有效性达到标准。
    此外,成功的电极导线拔除方案还需要团队的配合。除了合适及充分的人员准备以外,医院还需要相关的器械设备以保证电极导线拔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在心脏外科手术室或心导管室进行电极导线拔除术,并保证能够迅速进行心脏外科治疗。手术室空间必须足够,以便进行胸骨切开等操作。
    365医学网:我们知道,早在十余年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电生理室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起搏器电极导线拔除术,现已成为国内该领域最重要的中心。尤其近几年,随着起搏器感染数量的逐年上升,电极拔除术已经成为电生理室继“射频消融术”“起搏器、ICD、CRT植入术”后重要的项目之一。能否请您结合介绍一下贵院的电极拔除术临床开展情况?
    李学斌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已经成功为700余名患者实施电极拔除术,累计处理电极一千条以上,患者来自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涵盖了几乎所有电极类型。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亚太地区电极拔除领域的先锋。在近几年召开的亚太心脏电生理年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电生理室在电极拔除领域的工作得到了世界同行的一致认可,并且已经成为亚太地区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中心。在去年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七届亚太心律年会上,我在“装置感染处理专题会场”作了题为“中国电极导线拔除现状”的主题发言。与会专家一致评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在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处理方面已经处于世界的前沿”。虽然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世纪同行的高度认可,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电极导线拔除及处理方面,国内病例的复杂程度以及拔除风险均明显高于其它国家,中国应在电极导线处理方面制定统一的电极拔除规范,为挽救患者生命做出不懈努力。从事器械植入的心脏电生理医生更加应当通过感染处理,反思植入技术及操作规范,为减少感染并发症做出不懈努力。通过举办心律植入装置感染与处理研讨会,我们希望电极导线拔除技术将来可以成功地在全国各大中心推广,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