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助人为乐模范高淑珍受邀来我校参加团日活动,为师生作报告,与师生交流,感动校园。
“爱心小院”创始人高淑珍及其女儿王国光,共青团承德市委宣传部部长刘媛媛,学校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于多珠,党委办公室主任于淑华,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处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艳丽,学生处处长、团委书记沈浩,基础医学院党总支书记杨凤国,宣传统战部副部长周文娟,校友会秘书处主任张威,党委宣传部范萌,基础医学院2014级辅导员祁延伟、丁宁、周泽,以及全校近300名学生参加此次活动。
活动现场播放了高淑珍爱心事迹的专题报道,让师生了解或重温了高淑珍的善心、善行。高淑珍就从“爱心小院”的创办,照顾残障儿童中的艰辛,家人的误解以及社会对残障儿童的关心等方面为在场观众讲述了一个朴实无华的爱心故事。高淑珍,57岁,唐山市滦南县司各庄洼里村人,14年来,她用一双粗手支起课桌,帮助百余名残疾、孤儿,办起“爱心小院”,让自已女儿女教自己的儿子,同时教那些收养的孤残儿童。她用宽厚的臂膀挡风避雨,抚育孩子们茁壮成长。她总说好人多,总是遇上好人,是志愿者支撑着她的爱心小院。她的女儿由不理解、怨恨,到成为志愿者。好人有好报,女儿的善良,得到了邯郸一名志愿者敬佩、爱慕,她们走到一起。如今一儿一女,非常幸福。昨天恰逢她的小女儿生日。孩子说,怕她姥姥没出过远门,丢了怎么办。好可爱! 高淑珍,文化不高却干出了最有文化的事,她是全国道德模范。她来自农村,土的不能再土。她没有别的想法,她说,他知道自己残疾儿子的苦,更理解其它残疾孩子家庭父母的苦衷。一个孩子是养,两孩子也是养。她内心纯朴的不能再纯朴了。她说自己没文化,可羡慕有文化的人了。她是全国人大代表,是党的信认,老百姓推荐,要代表人民。她说,我就是我,一个农民。 当故事中提及女儿王国光在支教之初对母亲的不理解时,高阿姨潸然而下;当故事中提及社会好心人的帮助时,高阿姨深情表达感恩之心。在场的观众不禁为高淑珍曲折的爱心之路而落泪。 现场,主持人同高淑珍及女儿王国光进行了温馨的访谈交流。访谈中,高淑珍不断感谢大学生志愿者对爱心小院提供的切实帮助,表示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帮助弱势群体,将爱心小院经营成一个爱心大院。伴随着高淑珍朴素的言语,现场响起阵阵掌声。
今年暑假,我校多名学生组成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曾在爱心小院支教。活动现场,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代表为高淑珍及其女儿献花的环节,以及朗诵《以青春的名义宣誓》再一次将活动现场推向高潮。
于多珠作总结发言。他讲到,高淑珍虽然文化不深,但她做出了最有文化的事,她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办起爱心小院,宽厚的背,够遮挡风雨,使那些残疾儿童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有的还考上大学,成长为了参天大树。一个孩子也是教,两个孩子也是教,让那些孩子们学点知识,有口饭吃,她了解残疾人的痛苦,更了解这些残疾人家里的苦处,她把这种爱播撒到整个村子,播撒到她的周围,这就是爱心不止。高淑珍,大家认识她时她已经是全国道德模范,但是谁知道当初她做买卖的时候刮风、下雨、走街、串户,敲门,受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冷眼,受了多少误解。她14年爱心助人,有爱才能感动,有爱才能永恒,她是感动中国的十大爱心人物,她懂得世界上好人多,好人有好报。高淑珍,一个普通的农民,她走出了村子,成为全国人大代表,这是民心所向,民心所为,也是党中央、各级领导关心的结果。她也是全国助人为乐爱心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雷锋精神,人人可循,奉献爱心,处处可以,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是习近平给郭明义爱心团队所题的,也非常适合高淑珍老人。所以大学生应该用爱心支撑起这片蓝天。我校师生要将这一志愿行动坚持下去。于多珠号召大家:道德不远,就在心里,就在身边,就在手上,就在脚下,用爱心去传递,竭尽全力。
高淑珍的家乡滦南地处冀东,正是承德医学院前身――冀东军区卫生学校诞生的地方。第一批学员多来自昌黎、乐亭、滦县、滦南、丰润、迁安、迁西等地。今年是我校建校70周年,高淑珍事迹感动校园,邀请高淑珍来我校作报告也是师生对母校,对孕育母校的那片土地及老乡们的致敬!

高淑珍受邀来到我校道德讲堂为师生作报告

高淑珍讲述“爱心小院”的故事

主持人与高淑珍及女儿王国光进行深入而又温馨的访谈

我校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于多珠作感人至深的总结

我校师生与高淑珍及其家人合影

编辑:周文娟 范萌
摄影:范萌
编辑:周文娟、范萌

|